第二十五章 两难 (第1/3页)

加入书签

第二十五章 两难

应天府的位置太重要了。

在政治上,这是太祖的龙兴之地,意义不消说、更重要的是经济上。

如果把京师顺天府比作帝国之首,南直隶的应天府便是帝国的心脏。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才是大明的命脉所在:不仅仅是北方的军队、地方官僚系统,包括朝廷中枢,想要有效运作,都必须倚靠南方的漕运维系。

与富庶的南方不可同日而语,自古以来北方就不是主要产粮区。更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漠和草原。上千年了,每到不好的年景,北虏便会大举寇犯,攻破边墙南下打草谷。为了一劳永逸地消除这个威胁,当然,更因为那里是成祖爷“靖难”起家的根据地,而南直隶的官场则是建文皇帝留下来的,用着心里不踏实,于是雄才大略的成祖开天子守国门之先河,毅然迁都燕京,只不过在旧京留下一套六部的空架子而已。

百余年来的磨砺,九边精锐已经成为帝国最强军的代名词。不过,再强的劲旅也要吃饭,大运河便是帝国的大动脉——粮食、白银、布匹、丝绸、盐巴……分别在富庶的湖广、繁华的苏杭装进漕船,顺着长江水系,向东,向北,最后在紧依应天府的扬州集结,再沿着大运河源源不断的向北方输送着支撑帝国运转的绝大部分米豆和饷银。

再小的船只也比最强壮的牲畜车装载得更多,更不消说人了。而且,木船不需要休息、更不需要吃饭,越是大规模、远距离的运输,这种成本的差异便越是悬殊——货船宁可沿途雇佣纤夫溯江而上几千里也不会选择陆运,便是重要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道路开辟养护的巨额投入)。在任何时代,包括今天,水运,在大宗物资的运输中都占绝对优势,何况是那个没有机械化的时代。依靠陆路和人力畜力的大规模运输,其代价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千里运粮,十不存一。除非,像关盛云那样,不惜一切代价——当然,其结果只有一个:身后会留下千里无人区。

帝国为了维系这条大动脉的畅通,特别设置了漕督,也就是漕运总督,驻节南直隶淮安府,全称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漕督权力之大,远胜任何一省的巡抚或布政使:不仅全长3000多华里的运河沿线和军务归漕督管,甚至还拥有民事权,万事以其为首,一切都要为漕运让路!投入更是天文数字,如果被逆贼掐断,其后果,远不是一条布政使的人命所能承担的——对此,薛孝文心知肚明。

得知贼乱声势浩大,漕督王志栋借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返回顶部↑

上一章 书页/目录 下一页

修仙小说相关阅读: 明末:乱世崛起 宋代魂变:齐凌之抉择 百里独行 鬼明 一念关山?不,一念癫山 穿越武侠世界,每天获得一点突破 诸天:开局到达苍云岭 我乃无敌大反派 我是大明瓦罐鸡 大唐:李世民的头号打手 穿越后,我为王朝续命百年 穿成农夫,我靠采山货养家 武林外传:我乃吕侯爷 绝世小书儒 三国:我吕布一口真气可灭万军 人在乱世当世子,娘子却是大剑仙 武侠遗憾大弥补 穿越三国之与妻行 李二身死长孙皇后让我做皇帝 盗馆